項目02:連結外部資源協助在地永續發展、促成區域產業發展,協助青年返鄉,留住優秀人才
本校在高教深耕計畫中推動創新教學、實務學習、跨域學習及彈性學分等多元之授課與學習制度,故為讓學生了解永續與大學社會責任之理念,推動導入課程內容及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學程2種模式,推動方式以前導型、種子型專案計中推動將大學社會責任理念融入專業課程,以實踐方式學習與服務,執行中透過課程讓學生實地實務有系統的學習與陪伴。而2案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則推動成立USR微學程,期望透過完整的學習系統讓學生學習。
將大學社會責任之內函融入專業課程
此專案藉由課程讓學生更了解在地,也讓學生能以專業或課堂所學在場域實務應用或發揮所長,進一步願意自主學習。2年下來至少19門課程,累計修課的學生超過 500位,受服務人次更超過5000次以上。
主冊─前導型─龍頸溪翻身計畫
課程名稱:國際組織(通識-社會科學)
計畫成果:
為協助解決畜牧廢水長期污染竹田鄉內河川之棘手問題,本計畫結合教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United Nations Sustaianble Development Goals, UN SDGs) 之 「國際組織」通識教育課程內容組成龍頸溪翻轉種子隊,於2021年期間師生協同校外合作單位–「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共同執行「龍頸溪翻身計劃」,期盼提升龍頸溪沿岸畜牧場糞尿資源化執行率,以實際行動來協助解決東港溪污染第二嚴重的支流-龍頸溪問題。
運作模式由東港溪保育協會評估各村落條件以篩選出可優先推動範圍,透過學生加強農地主對未來使用沼液澆灌的了解、提升參與媒合之意願及提高最終媒合農地主與畜牧場糞尿資源化配合之成功率,長遠的為回收畜牧廢水及減少畜牧場廢水污染河川做出努力。
此計畫不但使竹田鄉內河川之畜牧廢水問題獲得改善,更讓參與學生除了學習到沼液沼渣的相關專業知識外,更可以學到媒合、企劃、合作組織的能力以應變跨域的實戰。本計畫之成果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媒合數下降,但至今媒合成功案例已達到17件,利害關係人問卷觸及34 件,且數量持續上升中。
主冊─前導型─果園土壤檢測與營養診斷計畫
課程名稱:土壤與肥料、土壤與肥料實習
計畫成果:
土壤為作物生長的根基,土壤性質的良窳攸關到作物生長的好壞。本計畫經由果園的土壤速測及植物營養診斷並了解土壤的問題後,教導農友正確的土壤改良及肥培管理方式,使作物能夠吸收到充足的養分,以提升其果實生產品質與產量。首先帶學生親自餐與產銷班班會決定測試果園,並由學生2~3人為1組,至果園為農友進行土壤速測,並搭配果樹營養診斷,推薦農友土壤改良及正確施肥方法。本計畫接受輔導/服務之農友3~4位(1位農友至多輔導2區果園,因此輔導件數約6~8件)。測試項目為土壤酸鹼度速測6~8件,土壤電導度速測6~8件,土壤質地速測6~8件,植物體營養診斷6~8件。於110年3月9日,帶領學生參加屏東縣潮州鎮果樹產銷班第13班班會,確定對本計畫有興趣之農友3-4位,110年5月10日即5月17日於紅龍果園進行土壤速測,告知農友土壤問題並教導農友正確施肥方式。
主冊─前導型─果樹實務管理技能訓練計畫
課程名稱:果樹學實習
計畫成果:
以實踐大學對社區之社會責任為基礎,本計畫合作單位為法務部矯正署屏東看守所,其所內現有約2公頃果園,栽種包含芒果、百香果、火龍果等果樹,園內由外農作業的收容人進行管理,然過去因無相關管理技術導致園內果樹只有零星結果且果實品質不佳之情形。
透過開設果樹相關課程,如果樹學、經濟果樹及園藝作物產期調節等,使學生在實習中了解果樹栽培之各種程序,搭配本校智慧農業中心既有之熱帶果園實習場域實際操作練習,以培育學生相關技術,包括果園管理、土壤肥料管理、果樹整枝修剪、採收、分級、包裝等技術。
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過程中除了老師到合作單位進行授課及輔導外,更帶領修讀相關課程之學生到場域進行實地技術交流及服務,讓學校教學之能量更進一步回饋於地方上,也期望透過社區服務之實務經驗,讓學生落實專業知能與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本年度已有不錯的收成,採收後的農產品也透過所內販售部進行販售,除增加所內收入,更讓收容人透過管理學習一技之長。
主冊─前導型─健康事業管理課程應用PBL於義亭村長照關懷據點之營運規劃
課程名稱:健康事業管理
計畫成果:
教學目標是本課程由長期照護為中心,以長期照護議題出發,讓學生在課程開始就能學習長期照護體系,了解政府長照2.0的政策,進而認識長照ABC的三個要角:醫療院所(A級)、養護機構(B級)與關懷據點(C級)等,本課程分別介紹醫療院所、醫療器材、運動休閒、藥品行銷等議題,接續以長期照護連結四議題,讓學生在大學社會責任實習領域中,能了解長期照護的重要性和周邊產業的相關性,同時更進一步進入關懷據點與志工共同規劃據點活動,從與志工的互動慢慢參與大學社會責任的任務,從而認同關懷據點在整體醫療系統擔任的角色,進而願意投入關懷據點活動,共同參與實現健康社會的計畫。計畫進行以A. 協同學習,增加學習興趣B. 活動參與,進入學習領域,熟悉據點運作C. 業師輔導,認識業界實務運作D. 專案管理教學規畫關懷據點活動,參與社會活動E. 應用生管知識,製作標準作業程序(SOP),據點永續經營等方法進行。本次大學社會責任共辦理13場活動,總共561人次。
主冊─前導型─屏東縣全齡友善旅遊計畫
課程名稱:人與電腦互動
計畫成果:
本計畫結合本校工業管理系碩士班「人與電腦互動」課程,運用學校特色的「人因工程」專業技術,結合「高齡模擬體驗」創新的課程內容,鼓勵修課同學組成「屏東全齡友善旅遊」推廣團隊,與高齡和行動不便的人直接接觸,瞭解他們的需求,並參與屏東縣全齡友善旅遊的推廣服務,提供屏東縣旅宿與交通單位與廠商友善旅遊環境的改善建議。透過本項大學社會責任專案計畫,使屏東縣旅宿與交通相關單位與業者,能夠從高齡者模擬體驗的過程中,產生同理心設身處地的瞭解高齡者所面對的問題,進而接受團隊的建議,思考調整軟硬體設備以創造全齡友善的旅遊體驗。
課程中為使參與同學進一步瞭解高齡者在旅遊過程可能面臨的問題與狀況,帶領同學前往往屏東縣旅宿與交通單位與廠商實地瞭解屏東縣旅宿現況與需求。
主冊─前導型─英語偏鄉支柱學習計畫
課程名稱:英語故事教學、歌謠與韻文教學
計畫成果:
讓同學能理論與實務並重,並藉由實際的參與社區服務得經驗,培養學生社會關懷,團隊精神,問題解決能力,利用專長發揮社會影響力,實踐社會責任,完成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所提出適應社會的需要的四大主軸學習: 學習認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以及(4)學會發展(learning to be)。結合的課程包括英語故事教學,協助犬訓練技術與實習。
英語故事教學的同學於4月13日~5月14日至屏東縣萬安國小,透過英文故事的教學與原鄉的小朋友進行英語偏鄉支柱學習計畫,但因疫情的關係,至五月中後萬安國小的課程中斷,但同學們仍持續進行遠距英語故事教學的學習。英語故事教學教學課程實際參與同學13位,服務次數11,服務人次118。課程學習期間同學們學習各種適合教學的故事題材,包括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大自然議題及與同學相處防霸凌的繪本,將故事內容融入教學語言學習的各種教學方式以及教材道具準備方式。同學藉由實際入班教學的方式,學習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執行社會責任,學會發展。萬安國小的小朋友也藉由與大哥哥大姊姊的說故事方式的教學,增加對英文的興趣與英文的學習機會。
主冊─前導型─社區教保親子共學計畫
課程名稱:幼兒園、家庭與社區
計畫成果:
幼保系與台灣童心創意親子共學協會合作,推動系列的社區教保親子共學活動,旨在增進與提升屏東地區弱勢家庭的親子互動品質。
讓教學活動,能結合遊戲、也能夠融入親子活動,不再為遊戲的人數限制而困擾。希望親子能以融合遊戲與互動來學習臺灣特有種的動、植物,因此,設計出一套具有教育及趣味性的系列教具,讓親幼在快樂中學習,並增進幼兒對於臺灣特有種的動、植物的認識與關懷。並帶領屏東地區弱勢家庭參與十六場次的系列親子活動。
結合幼保系學生自製教玩具之實作活動:本計畫中的教玩具多元型態,包含手工繪本、各式互動式教玩具、活動設計手冊、學習單,且教玩具皆為學生們發揮巧思與教保專業自行設計與創作。
活動歷程除了具有趣味性也結合知識性,透過幼保系學生們自發的討論,決定以「關懷臺灣特有種臺灣植物」為教玩具設計主軸,讓參與活動的親子可以寓教於樂。
主冊─前導型─流動的吃,文化敘事實踐計畫
課程名稱:採訪實務與文化書寫(通識-人文學科)
計畫成果:
「流動的吃,文化敘事實踐計畫」指人因移動而衍生飲食記憶的時空歷變,吃是生活中最為在乎的一種生存感受,吃也體現國族群體、成長背景、生活環境、價值觀,藉由課程設計,讓學生認識採訪倫理及技術、親自進入訪談現場實際訪查、應用訪查資訊素材透過專家及教師的文化建構、引導閱讀、文學應用,產出文本,可以是繪本、說故事表演、短劇、歌曲,並將成果落實於社區單位、社會福利機構、各級學校、以及相關文化空間的展演,作為社會責任的實踐方式。
課間邀請專家講授廣告文案寫作技巧、地方故事的繪本創意與改編、劇場表演與桌遊設計、地方文化與文學的書寫風格,讓參與者能從多元面向思考「文本」的創作形式;邀請業師分享刊物編纂與採訪實務經驗,從學院學理為基礎,接合市場採編訴求的實際樣貌。並希望學習創作時能夠有足夠的「文化材料」作為應用,以致提供屏東市眷村資料、《味有餘》及《穿越阿緱》作品、內埔客庄米食文化、鄭記客家美食坊鄭鈺美相關專訪作為應用。而課程四組同學產出「漫遊食光-桌遊」、「眷村好風情-微電影」、「飯糰關奶奶-繪本」及「驚奇粿-圖文書」。
走入社區,分享校園,永續社會。帶著大學生於課間創意作品進入村落及班級中,以手做互動聯絡彼此文化情感,進一步分享作品理念及學習感想,讓不同社群的相處有不同的體驗。此計畫亦期許「多傾聽、勤書寫、創意無限」,從生活細微處入手,探見不一樣的世界。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學程
109年起與USR計畫團隊討論設立學程之可能性,最終完成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學程之規劃,依規畫與本校2案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需求,分別成立由「林下經濟產業跨域USR微學程」與「原鄉部落傳統文化與產業實務USR微學程」(下分部落經濟產業組與部落觀光導覽組)共3個微學程,並於本校自行開發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跨領域教學平台」,新設歸類「大學社會實踐學程」下,公開讓本校學生可以有機會參與學程內之課程。
藉由課程學生在場域服務的過程中,落實技職教育中「做中學✽學中做」精神也激發學生創新、創意潛能及執行的行動力,學習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主動學習充實自身能力,進而激發自信心建立,且學生在完成學程修畢後,由校級單位核發學程證書。
大學特色類萌芽型─原鄉部落山林文化知識學習基地的建置與運用
課程名稱:原鄉部落傳統文化與產業實務USR微學程
計畫成果:
目前選修微學程人數共計29位,而109-2、110-1學期開設課程包括排灣族語生活應用(上)、原野體驗與技能、社區林業與實習、臺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鼻笛製作與吹奏及創新創業在原鄉等多門課程。其中從「鼻笛製作與吹奏」的課程教學回饋單中可以看見參加的同學均透過製作及吹奏鼻笛的過程更認識排灣族傳統文化,並有該計畫場域之部落青年於課程結束後表示,更認識屬於自己文化的排灣族樂器,並期許自己能將文化保存起來傳承給下一代族人,讓文化永續發展。然在「創新創業在原鄉」課程中,修課學生皆能於課程結束後,產出自己所規劃及設計的計畫申請書,並上台與同學們分享及交流;而在「部落生態與文化導覽實務」課程中,修課學生也於課程結束後更了解排灣族服飾、飾品有社會階層的差別(刺繡、羽毛等),更有同學表示平常在學校較少有人可以聊到部落過去歷史背景等,但透過這個學程有進一步的了解
大學特色類萌芽型─從共森到創生之路–里山林下經濟網絡推動計畫
課程名稱:林下經濟產業跨域USR微學程
計畫成果:
已於本校及霧台鄉建置7處林下經濟產業示範場域,於108年度起陸續開設10場以上的林下經濟基礎理論及實務課程,結合了校內森林系林下經濟教學場域與部落場域,進行林下經濟實習課程,實地實務學習強化林下經濟一級生產實務操作。
也於學程中再加上二級生產課程(加工與加值兩部分),讓學生更有系統學習,後續也擴散經驗交流,如長榮大學帶領校內師生於110年9月2日來訪本校進行USR計畫交流活動。參訪行程分為經驗交流與戶外場域實作,交流重點包含:以簡報方式呈現本計畫執行成果,實際走訪屏科大森林系林下經濟教學場域進行介紹並體驗林下經濟人才培育成果與林下養蜂六級化實作。
林下經濟人才培育成果:安排具有山林養雞專業-林語真同學、林下蜂群管理-劉家翔、蜂糧製作-楊貫群與養蜂廢棄物變黃金-蜂蠟DIY孫靖媛等學生進行學習成果分享,最後再由學生帶領長榮大學相約檨仔腳USR計畫團隊進入蜂場,體驗林下養蜂管理實務。